谷斗科技布局生态,赋能制造业“全局优化,决策未来”之力
前言:从数目化管理开始谈起
指标统计时代:
最早的可视化形态,我们常常称之为仪表板,全面快速监控企业的运作状态。这个阶段,其实也是德鲁克目标管理最为流行的时期。可视化的指标监控是绩效管理的延伸,也是为了维持绩效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方法。这个时期的可视化,就是要解决目标管理在一定规模下无法有效传递的问题,而所谓的统计标准和信息及时等,都是服务于这一个大目标下的手段。
产销协同时代:
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,多约束和高复杂度使得各个职能在各自的指标方向上的做出的努力,从企业整体上来看等同于相互抵消,我们发现单纯的指标牵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产销矛盾,也不能推动公司的整体性发展。所以有了S&OP产销协同,我们不仅需要知道采购是否努力,我们还需要知道采购和生产是否配合得好。可视化在这个阶段,更多就要从过程管理出发,从职能之间的协同性出发,去考虑职能之间作为一个群体的配合度情况。我们通常称这种可视化模式是过程监控或者协同监控。
乌卡时代:
当一切都在变化,企业需要适应这种变化,并寻找机会规避风险。也就是说,复杂度进一步提升,从内部复杂度进一步提升到内外复杂度,供应商因素、客户因素、政策因素,不仅要从规划层级考量,也要从执行层级考量。这个阶段的可视化,不再只是事后评估,而是要转化为执行支持。这就是执行协同可视化,根据最新的变化结合企业战略给出最佳的执行方案建议。
以一个采购员的视角来看这几个可视化的差别:
我们从这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,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可视化,更多取决于公司的管理瓶颈、管理要求、管理对象的复杂化程度。换个说法,企业做不做可视化,做到什么程度,不取决于数据管理水平等因素,而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,复杂度到了某个阶段,行要上,不行也要创造条件上。
经常有客户说,公司的数据管理混乱,不具备可视化的实施前提。假设可视化定位是一个增益项,为了好一点,清晰一点而去做,那么确实是有实施前提的。实际上,可视化和前文的数目化管理是一样的类型,是企业在面对复杂世界的信息交互模式进化。这就是一个生存必需品。必需品是没有前提条件的,只有全力以赴。
我们做过不同公司的可视化项目,数据标准化程度、系统完善性、信息可获得性等,其实都不是可视化能不能做的决定性因素,管理层有多大毅力决心,才是决定性因素。
可视化不是服务于管理层,而是服务于管理层意志的延伸,作用于执行层。可视化被认为是管理层了解企业的渠道,或者执行层提升自身获取信息的效率,都是一种弱化。从信息交互角度,可视化来源于管理层,但是服务于执行层,所以可视化天然就应该是自上而下的,它是为了解决整体管理问题而存在的,而不是为了解决局部效率问题,只是可视化很容易做成自下而上。
尾记
原创简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