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斗科技布局生态,赋能制造业“全局优化,决策未来”之力
客户和伙伴经常会问个问题:“算法建模和谷斗建模有什么区别?” 接下来,我们通过一个“计算可用总零部件库存”的单一场景,直观对比算法建模与谷斗建模的差异。
业务目标:计算“可用总零部件库存量 z”
核心数据:
x:在途零部件数量(业务对象“甲”)
y:库存零部件数量(业务对象“乙”)
基础计算逻辑:z = x + y
业务规则变化
规则1: 在途零部件,只有预计送达时间在3天内的 (Delivery < 3d),才计入可用库存
规则2: 库存零部件,只有库龄小于30天的 (Status < 30d),才计入可用库存
区别分析:算法建模 vs. 谷斗建模
总结 (延续例子)
算法建模 像是在每次业务规则变化时,都需要重写或大幅修改那道计算“总可用库存”z的数学题本身。 题目会变得越来越长、越复杂(嵌套各种IF条件)。只有出题人(算法工程师)才能改这道题。
谷斗建模 则像是:
先清晰定义“在途零部件”(甲)和“库存零部件”(乙)这两个实体。
给每个实体配备一个“智能助手”(模型配置)。
告诉甲的助手:“只帮我数3天内能到的” (规则1配置在甲模型上)。
告诉乙的助手:“只帮我数库龄小于30天的” (规则2配置在乙模型上)。
最后,你只需要问这两个助手:“你们现在各自符合要求的数量是多少?”(甲输出过滤后的x,乙输出过滤后的y)。
然后,用一个极其简单且永不改变的指令:“把这两个助手报给我的数加起来”(z = x + y),就得到了总可用库存 z。
谷斗科技产品的关键支撑
谷斗的核心产品资源智能优化协同平台(RSO Plat),其建模方式正是上述“谷斗建模”思想的体现。平台通常提供:
可视化业务建模工具: 允许用户定义业务对象(如“在途单”、“库存物料”)、它们的属性(如“预计送达时间”、“入库日期”)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。
规则引擎/逻辑配置器: 提供直观的界面(可能是图形化拖拽、条件表达式配置等),让用户(包括业务人员)能够在定义好的业务模型上配置各种业务规则(如过滤条件、状态转换、计算逻辑片段)。
模型计算引擎: 执行定义好的业务对象模型及其关联规则,计算出符合当前规则约束的模型输出值(如过滤后的x, y)。
优化/计算引擎: 接收经过业务模型和规则处理后的“纯净”数据(如x, y),执行核心的优化算法或计算公式(如z = x + y,或更复杂的排产优化算法)。这部分通常由算法工程师设计实现,但相对稳定。
协同工作流: 支持业务专家、算法工程师等不同角色在平台上协作完成建模、规则配置、算法设计和应用部署。
结论
谷斗建模的核心创新在于将易变的业务规则从稳定的核心计算逻辑(算法)中剥离出来。通过为业务对象建立独立、可配置规则的模型,实现了业务逻辑与算法逻辑的解耦。这使得在业务规则频繁变化的复杂场景下(如供应链管理),系统能更敏捷地响应变化(业务人员可配置规则),大幅降低维护成本(修改局部化、基础算法稳定),并提升整体系统的健壮性和可扩展性。而传统的算法建模在处理这类频繁变化的业务规则时,会显得笨拙、低效且难以维护。